佛山南海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报告样板

佛山基坑环境调查报告模板

1、工程概况

场地位于佛山市南海区XXXX南,永XX路西南侧。拟建XXX大厦总用地面积XX74.48m2,总建筑面积约XX19.19m2。主要由XX塔楼及4~5层裙楼组成,塔楼高约XX4m。设计有1层地下室,基坑开挖深度约5m,建筑物拟采用框架结构,基础拟采用桩基础。

1-1 基坑及周边地理位置示意图

场地地面现状高程约3.4~4.6m,设有1层地下室,基坑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,最长约XX9m 宽约XX5~50m不等,周长约XXX03m,考虑底板及垫层厚度(由于暂无基础图,底板及垫层总厚度暂按XX0mm考虑),基坑开挖深度约XX.50m。(详见《附图:基坑周边环境分布图》)

2、调查目的和依据

通过本工程的环境调查了解基坑及周边的环境条件,确定基坑周边标高及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。环境调查依据建设单位单位提供的《XXX办公楼改造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》(详细勘察阶段)、现场地形图及实测地下管线图。

3、调查方法

1)与工程勘察单位及甲方沟通,并确认基坑的环境条件。

2)在基坑所在位置进行现场调查及测量。

4、调查成果

4.1 基坑标高及规模:

   根据《XXX办公楼改造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》(详细勘察阶段)、场地测量地形图件,确定基坑标高及规模:

   基坑最长约XXm 宽约XX50m不等,周长约XX3m,形状为不规则多边形,地面现状标高约XX.4~XX.6m,基坑顶板设计标高根据地势条件略有变化,西南端为XX.7m,北面靠近永安路一侧为XX.6m,考虑底板及垫层厚度(由于暂无基础图,底板及垫层总厚度暂按 XX0mm 考虑),基坑开挖深度约XX.50m。

4.2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

   参照《XXX办公楼改造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》(详细勘察阶段)(广东南粤珑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,2014.05),场地岩土层状况如下:

本场地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单元,地层自上而下划为人工填土(Q4ml)、第四系冲积层(Q4al)、第四系残积层(Q4el)及白垩系(K风化基岩

   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:

1)人工填土层(Q4ml,层号为(1))

   场地全部钻孔均有分布,呈灰黄色、灰褐色、灰色等,由粉质粘土、风化土及碎石块回填而成,湿,轻度压实,层厚1.007.00m,平均2.72m。堆填时间约35年,属人工机械综合堆填,均匀性差。

2)第四系冲积层(Q4al,层号为(2))

粉质粘土:场地局部钻孔有分布。呈灰红色、灰黄色、黄红色等,由粉粘粒组成,饱和,可塑。层厚0.604.90m,平均2.63m。顶板埋深1.504.20m

3)第四系残积层(Q4el层号(3

残积粉质粘土:场地局部钻孔有分布。呈紫红色、红色,由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,饱和,硬塑,层厚0.704.20m,平均2.11m。顶板埋深1.007.00m;顶板标高-9.54-3.15m

4)白垩系(K)风化基岩

  根据勘察钻孔揭露,场地下部基岩主要为白垩系泥质粉砂岩、细砂岩,风化程度不均,揭露分布有强风化、中风化、微风化三个风化岩带。

  强风化岩带:场地全部钻孔均有分布。层厚0.70~34.10m,厚度变化大,平均11.09m。顶板埋深1.20~9.00m,顶板标高-11.54~-4.35m,岩面起伏差异大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、细砂岩,岩石呈紫红色、红色,岩石风化强烈,岩芯多呈半岩半砂土状,湿水易软化,失水崩解,手可折断,局部钻孔夹中风化岩。

   中风化岩带:场地大部分钻孔均有分布。揭露层厚0.70~22.60m,厚度变化大,平均9.19m。顶板埋深5.20~40.10m;顶板标高-42.53~-8.06m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;岩石呈紫红色、红色,岩质致密,岩芯多呈短柱状,局部岩芯呈碎块状或长柱状,取芯率较低~良好,局部夹微风化岩,中风化岩石的RQD是60~70%。

微风化岩带:场地大部分钻孔均有分布。揭露层厚2.60~20.60m,厚度变化大,平均10.54m。顶板埋深9.50~37.50m;顶板标高-40.04~-12.84m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;岩石呈紫红色、红色,岩质致密,岩芯多呈短柱状,局部岩芯呈长柱状,取芯率低~良好,局部钻孔夹中风化岩,微风化岩的RQD是70~80%。

根据场地基坑设置情况及岩土工程地质条件,开挖范围内主要岩土层为上部人工填土、第四系冲积粉质粘土层、残积粉质粘土层。

4.3 地下水条件

根据勘察成果报告:场地地下水埋深初见水位在1.00~2.80m;经各钻孔终孔72小时后测量,稳定水位在1.20~3.20m。

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人工填土的上层滞水、第四系冲积层的孔隙微承压水以及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水。

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,含水量的多少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位的影响大,涌水量较小;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零星分布的砂土层中,其它为透水性较差的粘性土为主,根据水文资料,涌水量较贫乏而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中、微风化岩裂隙中,富水等级为水量较贫乏。总体评价本场地地下水水量较贫乏。

地下水动态变化与降雨量、周围抽取地下水等密切相关孔隙微承压水因埋藏浅,水位变化迅速,一般暴雨后十多小时水位即升到最高峰此外,地下水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明显特点。每年5~9月处于高水位期,高峰期出现在6~9月份,10月份以后,随着降雨量的减少,水位缓慢下降,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处于低水位期,常在2月份出现低谷,水位年变幅0.3~1.0m。

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,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。

综合评价本场地地下水涌水量较贫乏。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、地下水循环及生活废水,靠蒸发及地下迳流排泄,受季节性影响较大。

4.4 基坑周边环境

  1)建筑物分布

根据现场观测,对照《现状地形图》,核实地形状况:基坑范围内原有一些单层厂房,已经拆除平整。

   基坑东侧、东南侧、东北侧:东北侧距离基坑顶边线约5m为已有道路边线,东侧、东南侧距离约3m分布有3~4层民房。

基坑南侧:距离地下室边线约4m为用地红线边线,用地外侧约1~3m为道路、2~4 层民居及商铺。

基坑西侧、西北侧:距离地下室边线约4m为用地红线边线,用地外侧约2~5m为道路、3~6 层民居及商铺。

基坑北侧:距离地下室边线约4~5m为用地红线边线,用地外侧约5m~10m为道路、3~6 层民居及商铺。

基坑周边建筑物分布情况统计表

位置

分布建筑物

基础类型

与基坑边线距离

备 注

基坑东侧及东北侧

道路及民房

浅基础

约5m、3m

2~4层

基坑南侧

道路及民房

浅基础

约2~5m

2~4层

基坑西侧及西北侧

民房、商住楼

浅基础、桩基础

约2~6m

3~7层

基坑北侧

民房、商住楼

浅基础、桩基础

最近约1~3m,最远约14~20m。

3~6层,基坑顶部边线处建筑已拆除

2)周边管线分布

根据场地及周边管线分布图,基坑周边均有管线分布,其中东侧主要分布为消防水管(距离基坑边线约1~3m)、地下排水管、通信电缆(距离基坑边线约6~10m);南侧主要分布为消防水管(距离基坑边线约1~3m);西侧为移动管线(距离基坑边线约3~5m),北侧分布为移动管线(最近处距离约2m,距离远处约15m)。

根据基坑开挖规模,基坑开挖为5m,二倍基坑影响范围为10m,三倍基坑影响范围为15m。基坑影响范围内主要分布有道路、民房、管线等。

5、基坑安全等级

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、拟建工程规模、现状地形图、现场周边环境调查等综合考虑,本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。

应对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,主要为地下水位变化、管线、周边临近建筑物沉降观测。

6、现场调查照片

1、 场地正门及围墙(镜向N)

2、场地现状地貌(镜向SW)

3、场地东侧道路(镜向NW)

4、场地西北路口(镜向NW)

5、场地西南侧道路及民房(镜向NW)

6、场地西侧路口及商住楼(镜向W)



分享 :